改編自同名舞台劇的電影-《夏洛特煩惱》於2015達到14.4億人民幣的亮眼票房,遠遠超過誕生自2012年的原創舞台劇五年來的總收益。IP轉換一直是文化娛樂產業的熱門關鍵字,時不時的被慧眼者相中改編為其他領域的藝術形式或商品,創造更大的價值。例如:漫威與DC漫畫裡的超級英雄系列,不僅電影每每推出都橫掃各國戲院,周邊商品更是大賣。
變化無窮的IP IP(intellectual property)可被理解為智慧財產權或原創作品,其實就是指取得文學、動漫、音樂、影視、遊戲等原創內容的智慧財產權,向外延伸多種IP衍生商品,在其他領域進行改編或創作(註一)。IP在不同媒材間轉換的例子屢見不鮮,例如:紅及兩岸三地,由樂視網旗下花兒影視出品的《羋月傳》,即是從紙本小說的IP轉換到電視劇,並造成空前轟動,光是在網路撥放量就超過200億。因運而生的電視劇商機更擴及廣告、手遊等等各種商品,最明顯的例子即是酒類品牌「羋酒」的誕生,夾帶著「看羋月,享羋酒」的浩大聲勢攻佔狂熱粉絲的荷包。 紐約百老匯每年有1300萬人次購票,有60%的票房來自旅遊觀眾,百老匯音樂劇已成為紐約觀光旅遊的重要地標;許多百老匯音樂劇也在全世界巡迴演出,持續創造驚人的演出紀錄。 在這些經典音樂劇的背後,其實有各種專業的分工和對藝術、技術的要求,以及一個將藝術、娛樂與商業完美結合的市場機制。除了才華洋溢的創作者和演員能沉浸於百老匯的表演世界中,若是能了解百老匯的市場遊戲規則,也能有機會透過投資,參與這個充滿傳奇與魅力的表演市場。 在許多演藝娛樂投資中,最常見到的是投資電影、電視劇,較少聽聞投資百老匯音樂劇。在百老匯的41家劇院,每年只有15~20部新製作的音樂劇能登上百老匯舞台,在這個相對封閉的市場中,如何能眼光精準,投資一部叫好又叫座的音樂劇,若非身在其中,絕對是個外行看熱鬧的節奏。 一部音樂劇的製作成本(Production Cost) 近期,百老匯音樂劇平均製作成本約在900~1200萬美元,製作預算的編列與營運的管控,會由專業的管理公司來執行。在百老匯演出的音樂劇,從製作開始就會以個別公司的型態經營,財務上的預算、執行與稽核都會依照當地的法律規定,由管理公司定期提供財務簽核報告,上演後也會每周結算詳細的票房營收報告給投資者。 通常在百老匯正式上演前的支出,屬於該劇的「製作成本」(圖一),全數由投資者的資金來支應;而上演後因演出所產生的「營運成本」(圖二),則須由票房收入來支應。 圖片來源: CC0 Public Domain 百老匯的戲劇與好萊塢電影是美國的娛樂產業中最突出耀眼的兩座明星標誌,而很少人知道票房史上最成功的音樂劇《歌劇魅影》迄今在紐約演出超過12,000場,全球演出收入達到60億美元,竟然比電影最高紀錄《阿凡達》27.87億美元的全球票房收入還高出許多。 紐約百老匯音樂劇是娛樂產業最賺錢的產業之一,帶動了城市觀光旅遊與文化經濟產值。許多國家都想發展舞臺與劇場表演產業,但是百老匯經驗與特色卻極難複製,甚至外來企業想要投資百老匯都不得其門而入,有其不為人知的原因。 百老匯音樂劇好吸睛也吸金
百老匯每年吸引超過1300萬人次購票觀看,2016年票房高達13.65億美元之多,其中超過六成的觀眾是觀光客。百老匯劇院若不含林肯中心(Lincoln Center)有41家劇院做商業演出,每天約可有50,000個位子在銷售。2011~2016年,每年上演劇目數在68至80部之間,平均劇目數為75部,在這六年中音樂劇占整體演出劇目的55%左右。 因為音樂劇以外的演出多為戲劇或特別活動,其演出場次有限,且會在較小的劇院演出,所以音樂劇是整體營收的主力。以2015及2016為例:音樂劇的票房及售出座位數都佔比超過80%。 百老匯音樂劇的製作成本平均落在900~1200萬美金之間,有的高達2000多萬美金。成功的音樂劇回報非常驚人,以《歌劇魅影》為例:在1988年百老匯上演時的製作費用是1200萬美元,不包含巡迴與衍伸商品,已經有了約500倍的營收,這部「史上演出時間最長的音樂劇」仍在演出,並有數個巡演公司在全世界繼續創造利潤。 百老匯的營收計算,是以若能滿座,大約26週即可回本為評估基準。《芝加哥》從1996年10月23日正式開演以來,演出了8483場,其他如《獅子王》、《Wicked》(綠野仙蹤女巫前傳)、《The Book of Mormon》(摩門經)、《Jersey Boys》(澤西男孩)等也都是成功的長壽劇。但不能忽視的是不少劇碼並不能全數回收,甚至血本無歸。 |
|